企业数字化建设的三个典型误区
企业数字化是现今很多企业都在做的事,数字化平台应用的成功与失败不胜枚举。我们做过很多数字化平台项目的研发与部署,对其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下面将几种典型的数字化平台应用误区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误区1:对数字化平台期望过高
01
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某大型园区要开展智慧运维改造项目,主要实现设备与设备房的智慧化管理及在线智能巡逻,以减少人力需求,实现降本增效。企业的管理层想法比较丰富,对项目均秉持一种观点:数字化平台很有用,能大幅度实现以机代人,很多岗位可以裁撤,能有效减少用工成本。可行性报告及投资收益分析都做得很好,很有亮点,从立项到完工都很快。进入了试运行阶段后,随着各环节人员加入使用,问题逐渐出现。
智慧化平台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任务分配方式,部分原有的考核制度及一系列成例的工作方法对新智慧平台的使用造成了阻碍,班组、员工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对新平台的使用应付了事,造成了设计的智慧化功能成为摆设。
在尝试智慧巡逻时发现,并不如设想中可以完全裁撤巡查岗,因为在现场巡查时人对即时非正常情况处理,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比如:发现某房间的门未关的入户确认,某处墙面渗漏水感知,应急出口指示牌不亮。智慧化系统确实可以实现部分工作的替代,可以降低现场巡查的频率,但并不是全部巡查工作。
智慧化平台其实并不智慧,它擅长完成计算统计类、有固定规则、可量化处理的重复性活动,但它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对于稍微复杂的场景还是远不如人工处理来得方便与经济可行。报表是数字化平台的重要功能,但是在使用时你会发现,固定格式的报表其实用不了多久,需求是随业务而变化,报表格式及内容组织方式也需要改变。
误区2: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02
从专业工作的角度来说,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一位数字化平台项目甲方的负责人,他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工作完全委托给专业的研发公司来实施,要求所有的公司成员全力配合,并将此作为一项重点考核工作。在数字化平台技术、及设计上,专业的研发公司确实体现出良好的专业性,平台落地后的稳定性、错误率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平台落地使用后,有个致命的缺陷,为方便设计实现而对客户的业务流程做了多处改变,打破了原有稳定的工作方式,造成了许多新问题。
1.对于专业研发公司而言,数字化技术是他们的专业,但客户的业务领域却不是。
2.对于客户而言,数字化技术他们不专业,但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却是专家。
3.不能将数字化平台建设当成单纯的专业工程类项目实施,这应是数字化平台与企业完整的业务思想的有机融合,重心还应该是在业务上。
误区3:核心业务与数字化平台本末倒置
03
这种情况遇到过多次,应该算是个通病。
某物业服务公司为了提高设备设施的数字化管理能力,花费巨资采购了一套设备设施管理系统,是商业版的云服务系统。为了使用这套系统,公司的对很多管理流程进行了改变,对相关干系人的工作做了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期后,逐渐进入使用平稳期,平台的落地成功。经过两年多的应用,公司的业务有了新的变化,对于业务流程的改进、品质的提升、成本的管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开始出现了,数字化平台对新的发展要求无法适应,平台销售方并无意为此投入人力物力定制新的系统,平台成了鸡肋。
公司要发展,新的业务需求就必须去完成,但是由于公司近两年业务都与数字化平台紧密相连,相当于将自己的核心业务与平台绑定在一起,而自身却没有改变平台的能力,业务发展反倒受到了平台的限制。
是将核心业务充分附着在数字化平台上,还是将数字化平台当做一个高级工具来辅助核心业务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充分考虑的问题。 如选择将核心业务充分附着在数字化平台上,那么企业本身就应该有对数字化平台持续研发的能力,才能与业务紧密结合,与时俱进; 如选择将数字化平台当做一个高级工具,那么企业就应该充分保持核心业务发展的独立性,应能保证业务流程的在数字化平台中自主更新的能力。
多数的商业平台研发商,提供的都是通用性功能,并不会充分深入考虑单个公司的业务细节,指望他们为你单独定制是不现实的,他的研发成本很高。
一般企业的数字化平台都是从基础数据采集开始,基础数据来源变化较少,这个可以利用专业的平台来完成。而企业的业务流程大多都是在对基础数据的不同处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个是经常变化的。专业的平台研发商没有时间、也不会愿意陪每个企业去天天修改,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企业利用平台的基础功能,自身组织业务流程的二次开发,可及时满足企业对业务的发展需求。
高成本的技术研发其实大部分都集中在架构、复用、稳定性、性能上,这些只有专业公司才能较好的完成,对技术要求较高。但二次开发其实对技术要求并不高,只是对数据处理的改变,基本不需要去考虑架构、稳定、性能等问题,只需要根据业务要求从数字化平台中获取基础数据来处理,一般的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士都可胜任。
上一篇: 解锁数据潜力,提升企业生产力
下一篇: 企业如何搭建数字化平台?